• 当前位置:三晋都市融媒体 > 都市要闻 > 时政要闻

国家文物局印发《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

更新时间:2023-07-19     来源:山西晚报

日前,国家文物局印发了《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全国累计1658通(方)碑刻、摩崖石刻类重要文物入选,其中山西共有80通名碑名刻入选。
此次入选的名碑名刻,刻成年代从战国至清,文字种类包含汉文、藏文、蒙文、满文、维吾尔文等20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保管、收藏在323处文物保护单位和221家文物收藏单位。这些名碑名刻全面展现了我国古代碑刻刻成年代、类型形制和分布区域情况,记录了我国古代多民族交流融合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例证。相关文物还展现了我国古代文字、书法、文学的演变,反映了古代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记录了中华文明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
在为期一年的申报工作中,该省共遴选上报358通名碑名刻,经过国家文物局相关专家评选,最终入选80通,有黄河栈道摩崖石刻、皇帝南巡之颂碑、北魏司马金龙石墓铭、唐武周天授二年涅槃变像石碑等,时代跨度从东汉到清代,并且以石刻文字为主要价值载体的碑刻石刻文物,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有些石碑石刻上的书法作品也兼具艺术价值。
太原市也有两处名碑名刻入选,分别是晋源区王郭村的“大隋故仪同虞公墓志”铭和位于晋祠博物馆的《晋祠之铭并序》碑。
刻于隋代的“大隋故仪同虞公墓志”铭,于1999年7月出土于晋源区王郭村,此处墓志记载了墓主虞弘一家三代人的生平履历。志长宽约73厘米,有盖,志盖上阳文篆刻3行9字“大隋故仪同虞公墓志”。志文出土时右下缺一角,志有界格,共25行,行26字,现存625字。志文分志和铭两部分,志文基本为隶书,铭文为楷书。志文由右至左竖写。除可一窥隋隶面貌外,志文所载的相关史实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刻于唐代的《晋祠之铭并序》碑,集史学、文学、书法等为一体,现藏于晋祠博物馆“贞观宝翰”亭,是唐太宗李世民御制御书,俗称唐碑。碑身高1.95米,宽1.2米,厚0.27米。碑额左右各雕螭首一对,齐头下垂,为唐代碑额的典型特点;额首书“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九字,属罕见的龙头飞白隶书;碑阴列长孙无忌、萧瑀等七位跟随李世民东征的初唐功臣的亲笔签名和官衔。这通碑文的主题思想是通过歌颂宗周政治和唐叔虞建国的史迹,以达到宣扬唐王朝文治武功、巩固政权的目的。全文共计1203字,其中,序文1003字,为骈俪体;铭文200字,为四言体,共28行,44字至50字不等。行文自如纵横,引古论今,富有哲理。
我国古代碑刻石刻文物数量巨大、种类繁多,是独特的历史文化载体。古代碑刻石刻文物集书法、绘画、雕刻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记录了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天文、地理、风物等多维度、丰富的历史信息。文物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建立名碑名刻文物名录,摸清碑刻石刻文物资源家底,是改善碑刻石刻文物保护状况、深入挖掘价值内涵、提升保护利用工作水平、让文物“活起来”的前提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孙轶琼)

返回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日报山西广播电视台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2555    投稿邮箱:sjdsblfl@163.com
本网站由三晋都市融媒体版权所有  晋ICP备19005799号-1
公安备案号 1404020200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