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三晋都市融媒体 > 都市要闻 > 时政要闻

“微”改善里有洞天 ——首钢长钢公司职工开展小改小革活动成果丰硕

更新时间:2024-01-22     来源:首钢长钢

      在首钢长钢公司,面对严峻复杂的行业形势面前,各单位、各工序的岗位职工做细做实对标提升,持续深化巴登钢厂“永远向现状提问题”的管理精髓,以创新突破为方法,主动开展各类小改小革活动,以岗位价值最大化创造,助力企业练好内功对冲外部形势。
      改善虽小,但在提升工作质效,创优技经指标上却贡献很大。
观念一变天地宽
      王晓东是该公司炼铁厂8号高炉一名炉前工,有自己的创新工作室。多年来,他和团队一道,研究破解各类难题,守护着高炉的“身体健康”和“优异表现”。
      在王晓东和团队的心里,始终有这样一个朴素的哲学:“山不能走向我,我就走向山。”面对难题,他们不仅有反复冲锋攻山头的勇毅,也有反向思维作疏导的智慧。
      高炉皮带上料设备中,放料称门位于称量斗的下端。正常工作时,放料称门打开,料仓中的物料下落到送料输送带上;放料称门关闭,则停止放料。日常生产中,因原燃料内存在铁器等夹杂,在放料称门处发生卡阻,导致皮带撕裂,进而造成高炉休风,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都是巨大的。
      为了减少卡、堵、划伤、撕裂输送带等问题,王晓东和同事们以此前的一起撕裂事故为参考,进行了深入分析。找到事故症结后,采取了源头管控、减少原燃料中夹杂的思路,通过加装视频监控、增设除铁器等方法,结果显示,依然有铁质夹杂绕开重重“关卡”,与皮带“亲密接触”。
      此后,他们调整思路,从皮带的视角看问题。采取了改变放料称门的方向的思路,决定研制一种反向扇形称门。他们经过严格的力学计算、经济评价、正交实验、查表等,确定相关部件的材料及尺寸,最终制作并完成安装。使用反向扇形称门,开、关方向与之前的方向互换,当称门关闭时,作用力使体积或长度较大的铁器等夹杂的方向发生变化,远离皮带,再没发生因此造成的皮带撕裂。此项发明还获得了国家专利。
巧用“加减法”解难题
      炼钢厂连铸作业区钢水浇注现场,两名中间罐浇注工全神贯注地关注着结晶器内的钢水液面情况。地面工作人员用遥控行车稳稳地将两块中包包盖精准吊装入位。至此,“减配版”的中间包加盖操作顺利完成。
      6号连铸机要钢温度高,转炉终点温度必须在1670—1680℃区间,要尽可能地减少中包温降,进而实现低温浇注。原先的中包包盖设计为3块,包盖上的烘烤孔、观察孔、连续测温孔均会不同程度产生热量损失,加之3块包盖操作时定位难度大,无法严密对接,常常只坐2块,中间部位无法完全封闭,温降达到15—20℃。
      职工王永杰在4月跟随团队到先进钢厂对标时,一个细节触发了他的灵感。回来后,他迅速确定方案并实施。
      此次改进,将包盖由3块减少为2块,包盖上只留观察孔和连续测温孔,由厂家按指定尺寸进行订制。坐包盖时按照定位块位置放置,更加方便操作。开浇前将观察孔用矿棉封堵,基本能够实现全面覆盖。中包温降由原先的15℃降低至10℃,转炉出钢温度降低了3℃,既保护了炉衬,也加快了生产节奏。
      快节奏、连续性生产中,任何一次哪怕很小的“断点”产生的影响都不可估量。在棒材作业区,一次堆钢事故,会造成1.5小时停机,按机时产量180t/h计算,减少一次堆钢就能“挽救”产量270吨。轧机组组长高向军和工友们,用自己的方法,争分夺秒地“抢”起了效益。
      棒材产线打通“直轧”工艺后,钢坯到轧机的“行驶”距离发生了较大变化。原来从加热炉到轧机不到20米距离,现在钢坯从炼钢连铸到轧机长达140米。钢坯头部迎风前进,容易出现上表面比下表面冷却快的情况,上下产生温度差,在轧制过程中,上表面温度低收缩较快,下表面收缩慢,导致2号轧件头部出现上翘现象。一旦上翘范围超出3号轧机进口导卫大小范围,极易引发堆钢等故障。对此,高向军和工友们加长了3号进口导卫上沿长度,同时设计向上45°的倾角并焊接一块厚度为20mm的钢板,增大了导卫进口尺寸,覆盖头部运行区域,即使轧件头部出现向上弯曲现象,也可将其改“斜”归“正”,顺利导入3号轧机。自此,完全避免了因此引发的跑钢故障。
就地取材辟新径
      人都说,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一块看似只有“报废”一条出路的废旧电磁铁,在轧钢厂棒材作业区精整区冷床下料辊道上发挥“余热”,成为了代替人工挑料的“好帮手”。
      在精整日常生产中,剪切最后一把来料时,由于定尺长短不一,为提高成材率,需将其剪切成9M、12M的定尺,不足9M的作为通尺料切废,通过辊道带动将切废送入废钢斗。切废过程中,9M、12M得由精整工挑出并托起,平均3分钟托起一次,每班每个人需要托起80次,职工劳动强度较高。
      一名职工在看到废旧电磁铁时,有了盘算——利用电磁铁对料的磁吸力,将9M、12M的料加以“固定”,通尺材跟随辊道继续前进,实现定尺(9M、12M)与通尺(<9M)的分离。几名职工自主设计,利用换工艺检修时间,在下料辊道的12M定尺盖板上切割开槽,制作支架、底座放置电磁铁,并将动作电源接于4号操作台。动作时,接通电源,电磁铁通电产生吸力,将满足长度条件的定尺料吸于盖板上,无需人工托起区分,保证了成材率,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职工们所在的岗位虽然普通,但他们对于立足岗位、创造价值的行动不普通。正是这样的集众智、汇众力,为企业持续进步增添了满满的动力和活力。(张睿)
返回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日报山西广播电视台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2555    投稿邮箱:sjdsblfl@163.com
本网站由三晋都市融媒体版权所有  晋ICP备19005799号-1
公安备案号 1404020200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