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三晋都市融媒体 > 都市要闻 > 时政要闻

【抓基层党建 创清廉机关】访山西大同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研究室)主任李吉

更新时间:2023-12-19     来源:大同日报

      大同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研究室)作为大同市党史、地方志研究的专门机构,发挥着征集、整理、编撰大同市及原雁北地区中共党组织和大同历史的重要资料、全面开展地情研究,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借鉴的职能作用。多年来,市委党史研究室把政治机关建设摆在首位,将机关党的建设融入开展史志工作的方方面面,展现出文明机关、清廉机关的新风貌。
      “市委党史研究室作为党史、地方志研究的部门,坚持党建和业务‘两手抓、两不误’,在加强党的建设上取得良好成效”。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研究室)主任李吉在接受采访时详细介绍了在此方面的做法。他说——
      首先,我们坚持政治立室,注重强化理论武装。定期组织全室党员干部开展集中学习,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通过学习,推动全室党员干部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其次,落实重点任务,加强组织建设。按照“四级四岗”责任清单,进一步严密组织体系;实施“13111工程”,按时组织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及为党员过政治生日等活动,高质量召开民主生活会及组织生活会;聚焦党员管理,严格党员培养标准,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党员队伍。
      第三是严抓主体责任,统筹开展工作。依据年初制定的《基层党建年度工作计划》,压实压紧责任,落实落细措施,做到党建工作与史志编研、宣传教育等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 
      清廉机关建设是清廉大同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市委党史研究室在推动清廉机关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李吉介绍说,按照市委部署,市委党史研究室及时成立了清廉机关建设工作专班,开展相关工作:
      一是加强思想教育,培育廉洁文化。组织全室干部职工先后赴大同市党风廉政教育基地、首届“清廉大同”廉洁文化艺术展参观学习,增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开展家风教育,引导职工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挖掘大同地区廉洁人物资源,拍摄了微视频《阎秀峰—— 一身清廉树高风》,带动形成以清为美、以廉为荣的机关文化;
      二是规范制度建设,制约权力运行。制定权责清单明晰的《基础工作目录》,形成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有效机制。“三重一大”事项均按程序提交室务会集体讨论决定,并全程接受派驻纪检组的监督;
      三是聚焦干部队伍,严格监督管理。领导班子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实行派驻纪检监察组专责监督、党支部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的机关党内监督体系,今年共开展警示教育6次,逐级开展节前廉政提醒谈话2次,80后干部集体谈话1次。通过开展“六治”作风大整顿,驰而不息加强作风建设。
      李吉说,清廉机关创建以来,在党建引领下,市委党史研究室在高质量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具体来讲,党建工作引领和推动业务工作,业务工作的实绩也可以检验党建工作成效。近年来,市委党史研究室连续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模范单位,室党支部被市委评为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撰的《大同年鉴》先后被评为第四批“中国精品年鉴”和第七届、第八届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特等年鉴、一等年鉴。2022年,大同市入选全国首批中国精品年鉴区域试点单位,是山西省唯一一家。
      成绩是对过去的肯定,更是动力。李吉表示,市委党史研究室将进一步坚持“一个统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资政辅治和传承史志文化上担当新使命,在为兴文化上作出史志新贡献。
      一是聚焦“两大主业”,在推进党史研究和方志编研上取得新进展:开展《中共大同历史》第二卷(1949.10—1978.12)资料征集和编写工作,修改完善《大同市志(1986—1992)》,适时启动《大同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志》编纂工作。
      二是做精“三大品牌”,在忠实记录大同高质量发展实践上体现新作为:启动《中共大同市委工作实录(2024)》编撰工作;充分发挥精品年鉴全国区域试点单位带动效应,高质量出版《大同年鉴(2024)》和县区年鉴;完成《大同今古》编印工作。
      三是力求“四个突破”,在开发史志资源和成果转化上探索新路径:推进“掌上读大同”APP项目,打造史志宣传新平台;推进旧志整理工作,力争完成明正德、清乾隆《大同府志》和清顺治《云中郡志》编印工作;不断丰富方志馆馆藏,提升方志馆查阅、咨询等社会服务功能;完成“史志大同”微信公众号全年推送任务,提高大同史志文化的影响力。
      市委党史研究室将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高质量推动清廉机关建设,把传承史志文化、守护精神根脉作为党史地方志研究部门的神圣使命,全力推动大同优秀的史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文化滋养和精神动能。(潘红)
返回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日报山西广播电视台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2555    投稿邮箱:sjdsblfl@163.com
本网站由三晋都市融媒体版权所有  晋ICP备19005799号-1
公安备案号 1404020200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