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初心使命 在共同奋斗中书写新时代华章——写在第二十四个中国记者节之际
更新时间:2023-11-08 来源:上党晚报
又到记者节,祝愿广大新闻工作者节日快乐!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复杂多变的互联网环境,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
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将新闻舆论工作置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来认识和把握,对广大新闻记者提出四点希望一是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二是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三是要坚持正确新闻志向;四是要坚持正确工作取向。“一句话,就是要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理念。记者既是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也是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融媒体时代,记者正在向全媒体转型与网络视频接轨。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传播方式如何更新换代,记者这个职业的初心和使命始终未变:听从党的召唤,肩负神圣职责,深入基层,走近群众身边,倾听真切呼声,见证火热现场,记录伟大时代,留下最难忘的瞬间,成就优秀新闻作品。
《长治日报》从1947年4月4日创刊至今,纸质媒介与互联网新媒体融合发展形成了《长治日报》《上党晚报》、I长治公众号、I长治视频号、直播抖音号等媒体矩阵。2019年,《长治日报》荣获“中国传媒融合发展十大地市党报”;2021年,《长治日报》和《上党晚报》分别被评为山西省报纸印刷质量特优报和优质报;2023年,《长治日报》荣获“全国报纸自办发行先进集体”。
一代代新闻人始终高举“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旗帜,双脚沾满泥土,两眼饱含深情,用心用情记录着长治大地的每一个精彩瞬间,每一次崭新变化。
守正创新 奋楫笃行
融媒体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媒介产品遍地开花,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自媒体”……众声喧哗之下,给舆论引导带来了巨大挑战。海量的信息背后,是千头万绪的讯息,也是千家万户的诉求,党媒宣传报道工作变得更加复杂,任务也变得更加艰巨。然而,长治日报社的新闻工作者始终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求变,纵挥凌云笔,独运工匠心,活用新语言,善用新媒体,以更多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精彩报道,为长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鼓劲加油、呐喊助威。
2020年春节,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新春。
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在2020年春节前后蔓延到神州大地。
面带这样严峻的态势,长治日报社全体记者编辑在社党委、编委会的领导下树立大局观、全局观,遵循中央和省委、市委要求,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把准报道基调,全面反映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抗击疫情的一系列科学决策和果断部署,着力宣传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为民情怀和实际行动,充分展现全市各部门、各县区的务实举措和生动实践,热情讴歌抗击疫情中展现出的时代精神。
王宏、常珍珍、徐姗是长治日报社深度报道部的记者。2020年2月18日,《长治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了他们经过20余天采访、打磨成稿的重磅稿件《齐奋战 坚决守好“长治阵地”》。在第二十九届(2020年度)长治新闻奖评选中,这篇稿件荣获特等奖。这是一篇全景式、多维度、深层次反映全市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深度报道。稿件刊发后,先后被学习强国、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网、《山西日报》等全文转载,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收获广大读者的广泛好评,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氛围。
好稿件是改出来的。《齐奋战 坚决守好“长治阵地”》稿件前后修改数十次。他们在社党委、编委会的指导下,多次斟酌主题,多次研究结构,多次推敲文字,在不断打磨中写出了精品。
弦歌不辍 向阳而生
面对瞬息万变的传媒形式,记者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学习媒体新技能,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更出色地做好新闻工作。以前,记者在现场只负责记录和拍照,回到报社再写稿、编排、刊发。如今,记者利用互联网这条便捷、快速、无障碍的信息高速公路,现场报道新闻,第一时间通过网络直播,将信息传播给广大受众。无人机航拍、现场访谈、中视频、短视频、纪录片……这些互联网催生的视听新技术、新名词、新载体,现在已被长治日报社的新闻工作者广泛应用。线上线下齐发力,策划、创新形式多样,在推介地方名优品牌、文旅促销活动和土特产品展销方面,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
长治日报社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工作室是冯波工作室。
2020年1月25日,大年初一。
冯波手机里,一条消息赫然入目:“长治报告一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
“不能再等。我必须返岗!”这是看到信息后,冯波的第一反应。
家人似乎知道他要干啥,问:“不是还没通知吗?”
“不需要通知,等接到通知就迟了。”
彼时的大街小巷,暮色沉沉、寂寥无人。
当晚,冯波得到消息,明天将有一批医疗队员前往武汉支援前线。
第一时间和编辑部汇报后,一大早他便只身赶往现场。当他走进长治市第二人民医院办公大楼时,数十名白衣战士正在召开请战誓师大会。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震耳欲聋的宣誓声让冯波泪如雨下,在人人避而不及的此刻,这些逆风而行的战士若不是因为信仰的指引,怎会有如此的壮烈?
采访完已是午夜。
走进新闻大楼,编辑部的灯依旧亮着,冯波知道在他奔向现场的时候,许多同事也一样战斗在最前沿。
第二天,冯波熬了一宿写成的《勇士,逆风而行》一文通过长治日报新媒体平台推出,瞬间阅读量达到几万。
第三天,他又深入长医附属和平医院——当时还是长治唯一的一家定点救治医院,与负压病房的医护人员进行交谈。并发表了《致敬,战“疫”一线的“和平战士”》一文,在全市上下引发巨大反响……
在那短短30天里,冯波创作了52篇新闻作品——15个消息、6篇特写、18篇通讯、13篇评论一一通过长治日报社各大平台呈现,有力引导了社会舆论,《长治日报》的热度在当时再次飙升,也受到了市委的肯定。
当年,疫情初来,让许多人措手不及,旗帜引领至关重要。
当时的长治日报社,无数名像冯波一样的记者,身穿“防疫战袍”,肩扛“武器装备”,走进定点医院、城市社区、工厂企业、农村城镇,采访医护人员的奉献,采访基层公安民警的坚守,采访邻里社区的守望相助,采访志愿者的无私和大爱……一起用最前沿的报道、最准确的讯息、最专业的职业素养,为这座城市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而这也正是一个新闻工作者责任所在!
其实,《长治日报》这张全国创刊较早的城市党报,从来未曾忘记自己的使命,更从来不缺逆风而行的战士。从1947年4月4日迎着硝烟炮火诞生,到如今名满三晋,被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穆青誉为“太行明灯”,红色基因早已融入血脉。
薪火相传,弦歌不辍。身处其中,长治日报社的每个人,都是这种精神的传承者和受益者。
日出太行,大道其光。融入其中,长治日报社的每个人,都是这种信仰的坚守者和接力者。
炬火熠熠,生生不息。
心中有光 笔下有情
融媒体时代,记者也有职业焦虑、本领恐慌,也有生活重负、家庭羁绊,但新闻理想不曾褪色、情怀不曾消减。一代代新闻记者的足迹,踏遍长治的河流山川、城镇乡村,大家饱蘸激情,写出了一篇篇鲜活且带有泥土清香的报道,用镜头定格了一个个难忘的瞬间。每个万家入眠的深夜,记者依然在挑灯夜战,冷静思考,推出了一期期生动版面,刊出了一条条精彩新闻。当你看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在报纸上;当你看不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在采访的路上。
最好的礼物都在路上,因为你在读懂别人的时候,也在丰富自己,很多时候,你采访的对象就是你奋进的动力。
2022年的冬天,年轻记者马慧荣跟随网约护士平台负责人吕喜乐采访一名刚40岁的渐冻症患者。一路上,吕喜乐介绍着患者的情况:患者已经在床上躺了3年多,丈夫因为她生病离开了,现在和父母一起住。马慧荣心想,患者一定非常难过、悲观。可当马慧荣见到患者时,却看到一位头发梳得很整齐,皮肤干净透亮的女性。她是一名语文老师,在36岁的时候被诊断为渐冻症。患病之后,她有过失眠、愤恨,但始终没有消沉,在家人的支持下,她创办了公众号,取名“冰语阁”,与更多的病患共勉。那一刻,马慧荣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
从事新闻工作几年来,马慧荣有了一份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她的笔下,报道过一人一校,为了5个孩子坚守在村小学的教师白龙虎;见证了一条条农村公路修到了村头,通到了乡亲们的家门口;听到了集中供水、取暖、垃圾处理设施惠及家家户户后,百姓拍手叫好的心声……
李非凡是长治日报全媒体中心影视部的一名出镜记者,平时大家都亲切地喊她“小太阳”。
2020年12月12日,郑太高铁全线正式通车。
工作结束后,李非凡发了一条朋友圈“想获取更多高铁信息吗?小太阳一一解答”。这条视频向大家介绍各种车辆进入高铁站的路线,短短的视频背后,却是她跟同事们跑出来的新闻报道。
自长治市高铁建设以来,李非凡所在的拍摄团队对高铁通车进行了全线报道,她用语言和镜头向大家展示了长治高铁从无到有的点点滴滴。
参加工作以来,李非凡参与过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的新闻报道,深入到田间地头,帮助农户们销售滞销的西红柿、白菜,向大家介绍过长治本地大棚的哈密瓜、车厘子,当她撸起袖子,拿着西红柿站在地头,真正帮助这些农户解决令他们焦急的难题时,让她更坚信了新闻工作的价值。
愿我们每位记者都牢记初心使命,不负人民,无愧时代。(陈李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