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长治市南凹村:乡村振兴正当时 多种产业共融共促
更新时间:2023-10-30 来源:武乡融煤
还记得9月中旬,在山西省长治市沁州黄镇南凹村谷子试点示范基地的场景。早春播谷子颗粒饱满,进入成熟期。田间地头金黄遍野、谷香四溢,种粮农户们趁着天气晴好开镰收割,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村民们把收回的麦穗头对头的铺在打谷场上,人手一把梿枷,数十人分列两行,扬臂弯腰,整齐划一,只听“劈啪、劈啪”一连串有韵律的拍打,饱满的麦粒便均匀地撒落在打谷场上。他们一边打谷,一边交谈着,脸上带着浅浅的笑容,今年可又是一个丰收之年的……
时隔1个多月,再次走进南凹村,山坡上是成片的核桃园,山脚下是整齐的房屋,一条公路穿村而过。在经过紧紧张张的秋收忙碌后,村民们也终于可以歇下来了。路过村里文化小广场,几位村民正坐在石凳上晒着太阳闲聊着,你一言我一语,纷纷打开了话匣子。
“栓明,你家今年谷子收成咋样?都销售完了?”“耀文,咱两家差不多吧,我家今年种了早春播谷子4亩半,打了有2700多斤,这不全让贾书记收了......”“是了,是了,我家的也是。政府、村里为了给我们增收致富可是费劲了心思,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就是让我们老百姓的光景过得更好,咱们都看在眼里,乐在心上。”村民李栓明们一伙人越说越兴奋。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南凹村在产业发展上结合当地优势资源,重点聚焦蔬菜、谷物等绿色种植,通过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和标准化生产,有效地提升了土地收益。其中,沁州黄小米种植基地有600亩,年产量达30余万斤,年产值100余万元;高粱年产量达70万斤,年产值80余万元;30余亩红色线椒产量也是持续增加,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南哇哇沁州黄小米包装车间,看着有序打包的村民,村党支部书记、主任贾玉峰笑着告诉我们,“我们村谷子收割采用最原生态手法,村民们齐上阵开镰收割、晾晒、打谷,用电动石磨、石碾碾米,使加工出的小米既保留了谷物原香,又减少了营养流失。这些不打除草剂,生长的谷子因其脂肪含量高、粘糯性好、米质金黄,再经过精细加工,10斤装的在市场上一袋就卖到了120元。多年来的积累,我们南哇哇沁州黄小米也有了固定的客源,每年米下来,山西绿品汇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太原分公司就和我们预定了,根本不愁销路”。
为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南凹村按照“扩量、提质、创牌、增效”的发展思路,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依托本地资源优势,紧盯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引导村民利用土地发展种植,不仅扩大了特色种植规模、促进产业提质增效,还使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的同时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站在南凹村的村头远远望去,群山之间,入眼的是一排排整齐的光伏板,闪闪发光的蓝色多晶硅组件仰面迎着阳光,吸收着太阳的能量。立足优势用活资源,是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南凹村在沁州黄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充分整合土地资源,积极引进和发展光伏太阳能产业,将“光伏发电”打造成一项富民、惠民工程,探索出了一条新兴的发展之路。“以前我们村几乎没啥产业,现在村民不仅可以靠流转土地增加收入,还可以在基地务工增收。我仅靠光伏电站提供的就业岗位,每月就可多获得几百元的收入。”在刘国平看来,南凹村的产业发展,可以说是从无到有,从有到精。
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南凹村集体产业发展坚持“两个引进来、一个送出去”。把“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引进来、把光伏产业引进来,通过电商平台把村里的优质小米卖出去……多个产业,壮大集体经济,村民收入显著增加,各项事业焕然一新,为乡村振兴攒足了后劲。说起未来,贾玉峰信心满满,“今年的丰收就是来年我们继续扩大种植面积的动力,明年我们将继续扩大早春播谷子种植面积,不断发展特色种植业,让更多农户的钱包鼓起来。”(李琼 秦超 郭学红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