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人的“春季限定”,就藏在这棵树上
更新时间:2025-03-26 来源:人说山西好风光
春风渐起,万物复苏,三晋大地悄然迎来了春天。田野泛绿,枝头吐芽,山西人也迎来了一年中最期待的“尝鲜时刻”。香椿、荠菜、苦菜……这些春日限定的鲜味,不仅唤醒了味蕾,也唤起了旧日回忆。
此时,榆树也悄然发芽,枝头挂满一串串翠绿的榆钱,仿佛春天赠予的第一笔“财富”。在山西人眼中,榆树不仅能入菜果腹,更承载着一代代人的乡愁与生活智慧。
看似普通的榆树,浑身都是“宝”
榆树极普通,也极朴素。它没有桃杏那样缤纷的花朵,也缺少杨柳的婀娜姿态,枝干粗壮,树皮粗糙,枝条四散伸展,不加修饰。你可能不会在第一眼就被它吸引,但榆树却有一种沉稳而踏实的存在感。它的根系发达、生命力顽强,不挑环境,无论是山坡旱地,还是沟渠田埂,它都能扎根生长,年复一年地站在风中、挺在土地上。正因如此,它早已成为三晋大地上一道熟悉的风景,也成为山西人心中极具亲切感的一种存在。
图源:小红书@东篱
在老一辈山西人眼中,榆树是一棵“实在树”。榆木质地坚硬、纹理清晰,不易变形、不怕虫蛀,是传统手工匠人最喜爱的材料之一。过去,乡间盖房、打家具,总少不了榆木的参与:炕桌、门板、柜子、凳子……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榆木的身影。随着岁月流转,这些榆木家具不仅经久耐用,也沉淀出温润的光泽,仿佛也在无声中见证着一个家庭的变迁和生活的延续。
图源:视觉中国
可以说,榆树并不仅仅是长在土地上的一棵树,它更像是山西人日常生活的伙伴,与这片黄土地一起,静默而顽强地延续着时间的年轮。
然而,榆树的价值不仅在于木质材料,更大程度还体现在“吃”上。或许你会好奇,一棵树怎么能吃?在山西人的经验里,榆树不仅能产“榆钱”,还能取“树皮”……
山西人把一棵树“吃”出了巧思
在山西,榆树从来不只是树。它是一位“老朋友”,也是一位默默付出的“生活助手”。它从土地里长出来,又被人们巧手改造进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建筑材料到厨房食材,浑身上下皆可为用,可谓“全身是宝”。
榆钱:春天里最清新的味道
榆钱是春天的“标配”,也是山西人对春天最深刻的记忆之一。
每当榆钱挂满枝头,家家户户就开始忙活着摘榆钱、洗榆钱、做榆钱菜。最经典的一道,是“榆钱窝窝”。将榆钱洗净后,与玉米面、小米面搅拌均匀,揉成团,上蒸笼蒸熟。刚出笼的榆钱窝窝,清香扑鼻,带着一股子原生态的甜味。搭配点酱料或醋汁,一口咬下去,仿佛整个春天都被卷入了舌尖。
图源:小红书@小羊皮不能再吃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更简单的吃法——榆钱蒸菜。将新鲜采摘的榆钱摊在竹筛上晾一晾,让水分稍稍褪去,再拌上适量的玉米面或白面,轻轻搅拌,让每一片榆钱都裹上一层薄薄的面粉。然后装入笼屉,用文火慢慢蒸熟。出锅后,浇上一勺用蒜泥、醋、香油调制的料汁,热腾腾的榆钱蒸菜便可上桌,清香扑鼻、软糯鲜嫩。
图源:视觉中国
榆皮:从树皮里磨出来的“生活智慧”
在从前的岁月里,山西人的生活更贴近土地,也更依赖自然的馈赠。那时候的餐桌没有如今这般丰盛,但勤劳朴实的山西人总能从大自然中寻得生存的智慧,在有限的条件中寻找食材本身更多的“可能性”。
图源:小红书@子芩
榆皮面的制作看似简单,实则颇为讲究。首先就得把榆树皮最外层的那层粗皮扒掉,这层外皮又粗糙又硬,不适合吃。外皮扒掉后,把内层的那层“软皮”留下,将其切成小块再晒干,晒干之后就把它打成粉,才能与普通面粉混合使用。
榆皮面带着一丝淡淡的木香,略有涩味,但煮熟后加上辣椒油、陈醋或蒜汁,那一缕涩意便被调和得恰到好处,反而凸显出它独有的自然风味。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榆皮面,仿佛不仅是温暖了身体,更唤醒了内心深处对过往岁月的回望与珍惜。
图源:小红书@Moon爱生活
山西人吃榆树,吃出了一种智慧,在有限的资源中挖掘无限的可能,艰苦的环境中寻求生活的滋味。每年的春天,榆树都会如约发芽,长出榆钱,吐露春意。这棵普通的树,成为了山西人心中独特的春季象征,也勾连着无数与家乡有关的回忆。
对山西人来说,榆树从来不是精心栽培的名贵树木,却早已深深融入生活。它并不华丽,却实实在在:材质坚硬,可以取材为器;果实鲜美,成为春日珍馐;树皮可食,曾为人果腹度日;而它那一棵棵扎根于田间地头、村落街角的身影,更是默默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静静注视着乡村的变迁与历史的流转。
或许正因为这份朴素而坚韧的存在,榆树才愈发显得可贵。它不像桃李般娇艳动人,也没有槐柳的婀娜姿态,但却以一种踏实的姿态扎根于黄土之中,也扎根于山西人的心里。(李心怡)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邮箱:sjdskx@163.com),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