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三晋都市融媒体 > 都市美食 > 都市美食

腊月“蒸”忙

更新时间:2025-01-23     来源:山西晚报

/

/

/

在山西省大同市,腊月有“蒸年”的风俗,所谓蒸年就是腊月蒸年糕、蒸馍、蒸肉等,寓意着来年“蒸蒸日上”。

腊月二十家乡人要蒸年糕,意味着来年生活、事业步步高升。人们蒸年糕用的是黍米,这种黍米也叫黄米,它的外观与小米相似但颗粒较大,粘性更强。黍米有补中益气、健脾活血、促进消化等功效,家乡人也用它酿酒。首先先选好黍谷,用簸箕将杂质和干瘪的黍谷剔除干净,再用石碾子脱去糠就得到了黍米。然后把黍米在水里浸泡一整夜,晾干后在石碾子上碾成粉,掺入煮熟的枣或红小豆,和成粉团,捏成窝头形状,在笼屉上铺一层槲叶,将做好的生年糕放置在笼屉上蒸。蒸年糕用的是大铁锅,烧的是木柴,蒸出的年糕既有黍米的甜,又有柴火的香,特别好吃。

人们通常在腊月二十九开始蒸年馍,年馍是整个正月的口粮。年馍包括白蒸馍、包子、花馍,其中包子是孩子们最爱吃的,有多种口味,花馍因为便于保存也是人们制作数量最多的品种。蒸年馍的前一天晚上人们便会吭哧吭哧地在大瓷盆里和面。面和好后就盖上笼布,把大瓷盆里的面放在火炕上发酵。等第二天天刚亮,见面发酵好了就开始揉面,揉面是个技术活,也是个体力活,揉好了的面要光亮筋道,粘度适中。案板角放着刀叉和剪子、梳子,人们灵动的手指在面团上划过,一会儿案板上就丰富了,不仅有鸟、鱼、兽形象的花馍,还有带着肉馅、菜馅、豆沙馅的包子。家乡有“年馍出笼年味浓”的说法,在柴火灶前掀开直径近一米的大锅盖,白色的蒸汽升腾而起,面香氤氲开来,年的味道也随之而来。待年馍出锅后还要挨个给馍点上红点,俗称“点红”,这是家乡人特有的仪式,象征着来年红红火火。

腊月三十的蒸肉是“蒸年”的重头戏。蒸肉一般用的是大海碗,保证腊月三十那一天肉要管饱、尽兴。蒸肉选用的猪肉牛肉鸡肉鱼肉,每样食材都需精挑细选。猪肉选农家自养的土猪肉,鸡肉选散养吃虫的土鸡,做蒸菜的工序也繁琐,首先要将蒸的食材切块,用调味料稍稍腌渍一下,挂糊,放油锅里炸好,捞出盛碗,加盐、葱姜、香油等入蒸笼,蒸熟端出,肉的醇香即刻弥漫了整个屋子,馋得孩子们口水直流。

腊月里家乡人把最好的心愿都融入到蒸出来的美食里,一笼笼冒着热气的美味,“蒸”出了满满的幸福,“蒸”出了浓浓的年味,“蒸”出了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余平)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邮箱:sjdskx@163.com),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返回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日报山西广播电视台
关于我们 | 投稿邮箱:sjdskx@163.com
本网站由三晋都市融媒体版权所有  晋ICP备19005799号-1
公安备案号 1404020200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