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三晋都市融媒体 > 都市美食 > 都市美食

重阳花糕

更新时间:2024-10-10     来源:山西晚报

/
/
/
/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吃重阳糕是重阳节的习俗之一。
  糕,一种用稻、黍等米粉蒸制而成的食物,源于上古,《周礼》中的“糗饵”即为较早出现的糕点食品。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历史悠久。隋朝杜公瞻注《楚荆岁时记》云:重阳“今北人亦重阳节,佩茱萸,食饵(糕),饮菊花酒。”唐代重阳食糕渐趋风行,相传武则天曾在重阳节以花糕赐赏众臣。《唐六典》中有“九日麻葛糕”的记载。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重阳糕”时说:“重阳前一日,各以粉面蒸糕遗送,上捶剪彩小旗,掺果实,如石榴、栗子黄、银杏、松子肉之类。”宋吴自牧《梦梁录》:“日月梭飞,转盼重九……兼之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插小彩旗,名曰‘重阳糕’。”重阳糕,由此得名。
  明代时,重阳糕盛行,皇宫里从九月一日起,就开始吃重阳糕。《帝京景物略》载:“九月九日……面饼和枣栗,其面星星然,曰‘花糕’。糕肆标纸彩旗,曰‘花糕旗’。”明代沈榜的《宛署杂记》云:“九日蒸花糕,用面为糕,大如盆,锖枣二、三层。”清时,重阳吃糕更为普遍,清《帝京岁时纪胜》说:“京师重阳节花糕极胜。有油糖果炉作者,有发面垒果蒸成者,有江米黄米捣成者,皆剪五色彩旗以为标帜。市人争买,供家堂,馈亲友。”花糕成了当时好友相互馈送、增进友谊的节令礼品。更有制作者,把重阳糕做成宝塔一样的九层,并在上面精心做两只小羊,以符合九月九日重阳(羊)之义。然后在重阳糕上插一面红纸做成的小旗,代表茱萸。
  近代,人们一般都去糕铺店购买,这种重阳糕一般采用油、糖和面,炉火烤制而成,实际上是一种多层(二至三层)的酥皮糕点,每层中间夹以桃仁、松子仁、青梅等果料,在酥皮上还粘附香茶叶一两片。如今,吃重阳糕的风俗历久不衰,重阳糕的花色更为纷呈,制作更为精细,风味更为诱人。如浙江的“重阳栗糕”,色泽酱黄,糕糯栗香,味甜松软,吊人胃口;北方栗糕,层次清晰,馅心端正,酥松香甜,风味多种。有的地方重阳糕,由层层糖粉浇成,一层高于一层,一直浇到七层、九层或十几层,意为“重阳登高(糕)步步高”之意,为人们品味重阳糕平添几分韵味。
  提到重阳食糕,有一个趣事:相传,一年重阳节,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偕友人登高赏景、品糕,不禁诗兴大发,想作一首重九诗,在诗中欲用一个“糕”字,但又想“糕”字太俗气,六经中没有糕字的典故,只好弃而不用。后来,有人为此以诗取笑之:“刘郎不敢题糕字,虚负诗中一代豪。”从此,大诗人不敢题糕字,被传为重阳节之雅谈。
  重阳食糕,因为“糕”和“高”谐音,寓步步高升、前途光明之意,正合古人“百事皆高”。据明人谢肇浙《五杂俎》云:在重阳日清晨,把花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额上,祝福道:“愿儿百事俱高”。有的地方娘家在重阳节给出嫁的女儿送重阳糕,一般是两个大的,九个小的,取“二九”相逢之意,以讨个彩头,民谣云:“中秋刚过了,又为重阳忙,巧巧花花糕,只为女想娘。”如今,每届重阳佳节,大江南北的各式重阳糕纷纷登场,各具特色,给人们欢度节日平添几分情趣。
  有诗云“依然风雨古重阳,蒸出枣糕满店香。”在重阳佳节,尝尝重阳糕,不仅可一饱口福,寄寓步步高升,更是对传统民俗文化的敬重!(缪士毅)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邮箱:sjdskx@163.com),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返回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日报山西广播电视台
关于我们 | 投稿邮箱:sjdskx@163.com
本网站由三晋都市融媒体版权所有  晋ICP备19005799号-1
公安备案号 1404020200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