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三晋都市融媒体 > 都市美食 > 都市美食

豆腐的性情最随和

更新时间:2024-10-08     来源:山西晚报

  故乡的晨,村里一些人家的烟囱上刚升起懒散的炊烟,一声“打——豆——腐!”豁亮的吆喝便响遍了小村的每个角落,也喊醒了睡懒觉的人。这吆喝带着农村人特有的庄稼味,听着亲切和实在。卖豆腐的在农村,遍布十里八乡。其实,全国各地哪没豆腐呢?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从不担心失业,因为豆腐是大众食材,老百姓喜欢的东西,最有生命力。清朝人做过这样的诗:“信知磨砺出精神,宵旰勤劳泄我真。最是清廉方正客,一生知己属贫人。”这是说豆腐自古以来就便宜,穷人吃不起大鱼大肉,只好将豆腐视为主菜。如今不仅穷人爱吃豆腐,富人的餐桌上也常有它亮相。
  从小到大,我一直与豆腐有着不解之缘,不但小时候爱吃母亲用豆腐炖的芥菜樱或小鱼虾,即使现在对豆浆、豆腐脑、熘豆腐、炒豆腐以及五花八门的豆腐菜仍情有独钟。爱吃豆腐,便会想到豆腐匠。豆腐匠给我的印象是他们的活计不但辛苦劳累,还十分单调、腻烦。做豆腐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种小本经营的买卖靠的是天长日久起早贪黑的坚持。有的豆腐匠从年轻一直干到晚年,把几十年的光阴都交给了豆腐。
  在我故乡的小村,每天最早醒来的是鸡,比鸡醒得早的是豆腐匠,为了赶上人们早上做菜和有时间白天沿街叫卖,豆腐匠总是每天一两点钟就起床,等公鸡叫醒黎明的时候,他的豆腐已经做完,三三两两买豆腐的人也开始光顾了。其实看上去不起眼的豆腐,从金灿灿的黄豆变成白白嫩嫩的豆腐,有一个复杂而辛苦的过程。豆腐匠用头天就泡软了的黄豆磨豆浆、煮豆浆和给豆浆过包。
  过去没有电磨,豆腐匠磨豆子的石磨要靠一头蒙眼的毛驴拉着不停地围着磨盘转,黄豆被磨成乳白色的豆浆后再用特号的锅熬,熬豆浆要凭经验掌握火候。熬好了的豆浆再一瓢瓢地舀到豆腐包里过包。豆腐包下面是口大缸,将豆浆滤进去,豆包内豆渣多了,要用大木夹子夹,将余汁滤净,剩下的便是用于喂猪的豆腐渣。接下来是点卤水(亦有用石膏的),令人感慨的是,当两种截然不同的液体汇在一起后,豆浆马上发生神奇的变化,瞬间变成了豆腐脑。豆腐匠此刻再将豆腐脑盛入压制豆腐的容器内,等豆腐脑内的水从纱布包裹的容器内汩汩淌净,一板白净的豆腐便开始登台亮相。
  豆腐从遥远的过去走来,被一代代豆腐匠传承着,让人体对大豆蛋白的吸收和利用达到了一种高峰。许多地方的人们凭借对豆腐的理解和丰富的想象力,把性情随和的豆腐的烹调手法花样翻新地推演到了极致,与各种荤素食材巧妙地搭配组合在一起,最终使它成为一种了不起的独特美食。
  有时我想,我们为人处世,也应该学学豆腐的性情。(王贵宏)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邮箱:sjdskx@163.com),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返回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日报山西广播电视台
关于我们 | 投稿邮箱:sjdskx@163.com
本网站由三晋都市融媒体版权所有  晋ICP备19005799号-1
公安备案号 1404020200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