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三晋都市融媒体 > 都市美食 > 都市美食

菠菜绿四季

更新时间:2024-06-25     来源:山西晚报

/
/
/
/
  菠菜、菠菜,可以解释为:波斯国来的菜。这可不是望文生义,古籍上就是这么记载的。唐代学者韦绚在《刘宾客嘉话录》中记载:“菜之菠棱者,本西国中,有僧自彼将其子来。”欧阳修成书于宋仁宗嘉佑五年(1060年)的《新唐书·西域传》中也提到,唐太宋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泥婆罗国曾派遣使臣向唐朝敬献菠莜。根据这段记载,大约在公元647年,菠菜由尼泊尔传入中国,当时大家称呼菠菜为“波斯草”,也因为它的产国是菠薐(bōléng)国,所以菠菜也被叫做菠薐菜,直到现在福建有些地方还把菠菜称为菠薐。无论通过僧侣西行带回,还是友邦往来带的土特产,都说明菠菜是在唐代开始在中国种植的,距今也有千年之久了。
  千年变迁,菠菜的模样是否有些变化呢?
  幸而好吃的苏轼曾为菠菜赋诗一首:“北方苦寒今未已,雪底菠棱如铁甲。岂知吾蜀富冬蔬,霜叶露芽寒更茁。”如果不是明确写出了“菠棱”菜,这又是铁甲,又是蒺藜的比喻,任谁也不会想到是菠菜。
  其实,莫说是千年,便是二十多年前街头的菠菜跟如今也是有区别的。记得小时候,初夏时节,菠菜上市,两分钱一斤,那菠菜翠生生的绿,长长的梗,根部是艳艳的玫红,不似现在常见的菠菜,墨绿的叶子,短梗,味道上也有些差别。上网查阅方知,菠菜果然不是一副模样。“菠菜根据叶子的形态,可以分为:有刺菠菜(尖叶菠菜)和无刺菠菜(圆叶菠菜)。原因也很简单,古代传入中国的菠菜是刺粒菠菜,而圆粒菠菜则是近代由欧洲传入的。这样解释就通了,以前北方长梗的菠菜,确实长着一种类似蒺藜的球状的花序。苏轼当年吃的菠菜显然就是这种长梗菠菜了。
  除了这模样有差别,吃法也有别。有刺菠菜在北方非常常见,南方吃圆叶菠菜的多一些。
  梁实秋先生曾在《雅舍谈吃》里提到北方人吃菠菜极其简单:“过滚水一焯,只等菠菜断生捞起,过凉细切,生抽老醋加些盐调味,再加凉拌捣碎的蒜,胃酸爽口,正合餐前开胃。”江南的汪曾祺先生做菠菜则要细致一些:“我做的拌菠菜稍为细致。菠菜洗净,去根,在开水锅中焯至八成熟(不可盖锅煮烂),捞出,过凉水,加一点盐,剁成菜泥,挤去菜汁,以手在盘中抟成宝塔状。先碎切香干(北方无香干,可以熏干代),如米粒大,泡好虾米,切姜末、青蒜末。香干末、虾米、姜末、青蒜末,手捏紧,分层堆在菠菜泥上,如宝塔顶。好酱油、香醋、小磨香油及少许味精在小碗中调好。菠菜上桌,将调料轻轻自塔顶淋下。吃时将宝塔推倒,诸料拌匀。”这北方的粗狂,南方的细腻,便就是在这么一道菠菜的吃法上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圆叶”菠菜好,还是“尖叶”菠菜好?尖叶菠菜的种子有两个尖利的刺,这种菠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史,耐寒力较强,非常适合根茬越冬,或者是秋天种植,所以就不难理解苏轼诗中所写的菠菜为何是在冬天的寒雪之中了。尖叶菠菜比较娇嫩,叶片狭而薄,似箭形,叶面较为光滑,没有褶皱或褶皱不明显。叶柄细长,基部常常有明显裂刻。在口感上,尖叶菠菜纤维含量少,含糖量较高,吃起来口感比较甜,不会涩口。
  圆叶菠菜的种子没有刺,一般要在越冬后栽培。圆叶菠菜的叶片宽大而肥厚,顶部呈椭圆形或圆形,叶面上一般有褶皱,叶色更浓厚,呈浓绿色。圆叶菠菜叶柄相对比较短,根部较发达,卖相不如尖叶菠菜,但要比尖叶菠菜高产。圆叶菠菜所含的草酸较多,吃起来会比较涩口、粗糙。
  如今,显然是圆叶菠菜,靠着高产占了上风,历史悠久的尖叶菠菜便渐渐退出了市场竞争中。
  山西非常著名的一道地方特色菜——过油肉,其传统制作中,菠菜梗是必不可少的配菜,用的应该就是尖叶菠菜的梗。
  菠菜一年四季皆可种植,不过在绿叶子蔬菜缺乏的春天,春天的菠菜自然就更受人待见一些。
  凉拌、清炒、炖汤、拌馅……可谓是百搭型食材。(李雅丽)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邮箱:sjdskx@163.com),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返回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日报山西广播电视台
关于我们 | 投稿邮箱:sjdskx@163.com
本网站由三晋都市融媒体版权所有  晋ICP备19005799号-1
公安备案号 1404020200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