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风吹送枣花香
更新时间:2024-06-12 来源:山西日报
初夏时节,如米的枣花绽放。“熏风吹送枣花香”,闻着枣花的芬芳,内心深处自然而然泛起对枣子的惦念。因为数十年来,我与枣子结下了深深的情缘。
我是“60后”,打小生长在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境内的胡家峪铜矿。那些年父亲工资收入低,家里平时极少买大枣,只在每年春节前买上一点,供母亲蒸年馍时点缀用。不过,好在还有酸枣可以解馋。
胡家峪铜矿是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下属采选基地之一,位于中条山脉腹地,四周群峰环抱,野酸枣资源丰富。每到仲秋后,漫山遍野的酸枣红红的。口感酸中带甜的酸枣,可是我们这些孩童青睐的宠儿。一有时间,我和同学、邻居小伙伴们就跑到山上采摘,边摘边吃饱口福。被枣树上红红的枣吸引,枣刺扎得手上渗出血的情形每年都会重复多次。
1979年我参加高考,被录取到地处晋中市榆次区(原榆次市)长凝镇的山西省地质局技工学校。校园北部的黄土山梁、田埂上生长着数不清的大枣树。
记得我们入校第二年的秋天,枣子成熟时,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去采摘树上又甜又香的大枣。无节制的贪吃弄得大家纷纷拉肚子,可过后一到课余时间,同学们仍然竞相爬树摘枣。在香甜的枣子的诱惑下,女同学们也完全放下了矜持,又蹦又跳地够着树上顺眼的枣子。枣子捏到手,半秒钟都不会让它停留,便迅即塞到嘴里,大口嚼食。胆子大点的女同学,甚至学着男同学,艰难地爬到树上,挑选着养眼的果实。一番举动下来,面色红润、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青春气息愈加浓郁。
1981年7月,我从技工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山西地质矿产局第一水文地质大队一线钻探工岗位工作。
我和两位同学抵达钻探机组的第一个施工地点是位于黄河东岸的永和县城,这里也是当年红军从陕北东渡黄河奔赴抗日战争前线的首站。记得当时县城里只有一条南北方向的街道,大概六七米宽、千余米长,街道两边是县委县政府机关、百货商店、电影院、文化馆等机构。一到天黑,街道上就安静下来,极少有行人,更别奢望文化娱乐活动有多丰富了。倒是这里的永和大枣,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些许情趣。永和大枣是当地的土特产,在省内知名度挺高,其个头如鸡蛋般大小。
后来,我调出地质部门,先回到家乡所在的央企,后又再次走出大山,先后在运城日报社、康杰中学工作。
在运城日报社采编岗位逗留时,我采访过夏县农民发展酸枣嫁接大枣的事迹,品尝到了晒不成干枣的“梨枣”。这些枣树不高,嫁接当年就可以挂果,且产量高,果实口感多汁、脆甜。
再后来,我又品尝到了核小肉厚、甜度颇高的稷山板枣。据《稷山县志》记载,该品种自汉唐时期留传至今,已有1300年以上的历史。因其形状较扁,当地方言“扁”音为“板”,故称“板枣”。
有段时间,我多次去新疆出差,品尝了干而不皱的和田大枣等当地品种。也说不清是不是地缘心理因素,总感觉那里的枣,不如葡萄、哈密瓜那般名实相符,更赶不上我们运城地域内的稷山枣。(王忠明)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邮箱:sjdskx@163.com),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