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三晋都市融媒体 > 都市美食 > 都市美食

四时山药

更新时间:2024-05-23     来源:山西晚报

/
/
/
  “柳叶拧嘴儿,山药埋土儿。”春分是铁棍山药开种的时候,人们将山药种栽认真平放在开好的沟槽里,然后填埋好敷土。
  当第一场春雨轻轻敲打着大地,山药苗就一个个从土地里歪探出它们的小脑袋。可别小看这些小家伙,山药苗强健有力,往往能将一大块泥土顶起来,甚至掀翻。嫩芽吐叶,青茎抽条,满地山药苗在春风中摇曳,煞是养眼。
  小满,人们开始走进田里,对山药进行间苗。紧跟着,芒种时节正是小麦的收割季,这时的山药就到了搭棚上架的时候了,让柔软的茎蔓顺着藤架而上,这样利于植株通风透气。“青青一亩自锄烟”,这样的景象到了南宋词人张鎡的笔下便有了无限诗意。爱吃山药的元朝大画家王冕,也曾将山药爬藤写入了诗歌:“山药依阑出,分披受夏凉”。山药可不管这些诗情画意,它只管向下发它的根,向上爬它的蔓。
  大暑以后,雨水增多,藤架上开出了许多米粒大小的白花,清香沁鼻。等花渐渐萎凋,雌株的山药会结出一个个三棱状蒴果,雄株山药的叶腋之间则冒出许多圆球形珠芽。珠芽学名“零余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山药豆或者山药蛋。
  满地青碧如潮涌动,宛若一片绿色的海洋,这时的山药藤蔓已经到了长势最旺的时候。地下的山药茎块开始迅速生长,有经验的药农会根据它的生长情况调整护养方法。近些年,叶面喷洒的富硒生物肥,无人机遥控喷洒,现代科技正给山药丰产增收插上更多新的翅膀。
  秋意渐浓,气寒凝露。浑圆的露珠在山药藤蔓、叶尖和零余子上悬挂成无数的银铃。昼夜温差增大,山药根茎也从此时开始凝聚糖分,走向成熟……
  天冷了,露重霜浓,山药叶子开始由浅黄变成深黄或深红,山药地一片斑斓绚烂,这时的叶子已经完全停止了生长,营养全部被输送到地下的山药根茎……。拇指大小的山药蛋咕噜噜挂满藤蔓,预示着山药成熟,可以挖掘了。
  “霜降杨叶落,开始劚山药”。霜降过后,地面上的藤蔓开始变黄枯萎,地下的根茎进入成熟期,就到了全面采挖的季节。
  经了霜的垆土地铁棍山药药效最好,口感干香糯甜。“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南宋大诗人陆游在长夜读书时,最喜欢的就是喝一碗热乎乎的山药粥。
  但是,想完整挖一根山药也是不容易的,纤长的山药是竖着生长,要想完整必须向下深挖一米多深。垆土地的土质比较硬,也比较黏,向下深挖就更不容易,一不小心就会挖断。所以挖山药不仅是件体力活,更是件技术活。需要人们先用挖机开沟,然后下到齐腰的深沟里,再用专用的铁铲一点点把铁棍山药一根根小心地完整挖出来。这些勤劳质朴的村民用被晒得黧黑的双手剥去山药身上褐色的泥土,然后通过物流和炮制,走上千家万户的桌上,变成美食和良药。温县段村的秦凌杰在群里发来消息,他们有垆土铁棍山药豆500斤,这是老家的父老乡亲们从山药地里一颗颗捡起来的,他将这家乡的山药豆一一送给几个亲朋好友品尝。山药豆在中华医药中的名称叫“零余子”,唐代中药学家陈藏器说零余子味甘,温,无毒,主补虚,强腰脚,益肾,食之不饥,晒干功用强于薯蓣。宋朝药学家唐慎微在《证类本草》也这么认为,明朝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的山药(“薯蓣”条目)中也给了零余子大量的篇幅,除了详细阐述零余子的药用价值,李大医生还着重强调描述了零余子的美味:蒸煮均可,味道皆佳,胜于山药,美于芋子!
  晋朝才子干宝在他的《搜神记》中说,汉朝时有仙女名叫杜兰香的,与书生张硕有婚约,需将未婚夫接往仙境同住,因仙境地处名岳云霄间,雾冷霜寒,出发前,杜兰香便取出鸡蛋大小的薯蓣子(山药蛋)三枚,对张硕说:“食此,令君不畏风波,辟雾露寒温。”张硕食后,身强体健,百病消磨,最终长寿登仙。这个故事后来被曹毗改编为《杜兰香传》,再后来蒲松龄先生又将这个故事写在《聊斋志异》的“神女”篇中。
  “你瞧,神仙才让吃几个,山药蛋好吃,不要多吃!否则,人吃多了床受不了,山药种多了地受不了。”秦凌杰略带调侃,笑道,“种山药的土地太费地气,只能种一季。老家人一般都轮流种,种过一次的土地至少要休息十年后才能再次种植山药。”
  “雪花飘,山药包。”这个时候,山药采挖工作已进入收尾阶段。人们将山药按长短在仓库分类摆放,为防止冻伤,先要在地面铺上一层土,上铺一层山药,然后再铺土,再铺山药,如此垒层而上可达1米多高;没有专业仓库的农户也会小心翼翼地在山药堆盖上几床旧棉被。当然,让山药在田地里呆着,待到来年采挖也是不错的选择。
  “山药秋冬补,开春能打虎”。天寒地冻吃山药,不仅是一种节气仪式上的入冬,也是精神上的回响。在热气腾腾的山药香味弥漫中,四时到了寒冬,山药在这一轮轮的季节交替中,每一个节日都过得简朴而富有仪式感。(董全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邮箱:sjdskx@163.com),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返回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日报山西广播电视台
关于我们 | 投稿邮箱:sjdskx@163.com
本网站由三晋都市融媒体版权所有  晋ICP备19005799号-1
公安备案号 1404020200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