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三晋都市融媒体 > 都市旅游 > 都市旅游

长治市黎城县以黄崖洞文化旅游区为龙头带动全域旅游发展

更新时间:2025-02-20     来源:长治日报

/

太行山腹地,一首感人的歌谣至今传唱——

“黄崖洞下有黄崖,桃花寨上无桃花。英雄魂魄千古在,战鼓催开胜利花……”

歌中所颂,为黄崖洞兵工厂旧址,位于黎城县黄崖洞镇上赤峪村西,是八路军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兵工厂所在地,被誉为“人民军工摇篮”。

我军第一种制式步枪——八一式步枪诞生于此;新中国一大批兵工人才成长于此;著名的黄崖洞保卫战发生于此,当时八路军战士与敌人浴血奋战8个昼夜,赢得了敌我伤亡6∶1的辉煌战绩。

硝烟散去,精神永续。

近年来,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以黄崖洞文化旅游区为龙头,集聚周边景区资源,串联红色研学路线、绿色观光景点,加快建设红绿辉映、宜游宜业的山水黎城,带动当地村民吃上“旅游饭”、鼓起“钱袋子”。

奇峰突兀、迭嶂连云,一泓涧水、劈山而下,黄崖峭壁,横亘东西。黄崖洞,因山壁上有一高约25米、宽约20米、深约40米,可容纳百人的天然山洞而得名。

红色遗迹,灿若繁星。

军工湖、太行门、瓮圪廊峡谷瀑布、崔振芳公园、将军屋、烈士陵园、黄崖洞物资仓库、血花厅……走进黄崖洞文化旅游区,一步一故事,一山一记忆,一水一英魂。

瓮圪廊峡谷长1.5公里,两侧高30米到200米,仰望只见蓝蓝一线,所以又叫“一线天”。这里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险隘。黄崖洞保卫战中,年仅17岁的小号手崔振芳和战友把守瓮圪廊,把日军堵在山门外达7天7夜。

那场战争中,敌军主力向中心工事的阵地猛扑过来,坚守工事的王振喜班长带领11名战士,从三面扔出手榴弹、滚雷,让进攻的日军尸横遍野,毙敌70余人。

斗转星移,时光流转。如今,行进在瓮圪廊峡谷,依然能感受到当年那份激昂与悲壮。

/

追寻足迹,赓续前行。

“这座藏于太行山深处的兵工厂,生产了大量制式步枪、手榴弹、迫击炮、炮弹等武器,成为八路军在华北坚持抗战的有力保障。”

2024年11月2日,伴随着讲解员武梦柯的深情讲述,太原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青马工程成员们沉浸其中,历史与现实交织,过往的一幕幕令在场的人陷入沉思。

黄崖洞兵工厂旧址,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传承红色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去年以来,省内和周边省市超2000家团体、单位组织人员到黄崖洞文化旅游区接受红色主题教育,人数约10万人,涵盖党员干部、大中小学生等众多群体。

“黄崖洞文化旅游区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和生态自然资源优势,通过统筹整合、提档升级,同时加强红色课程创新性研发,让更多人铭记历史,积蓄奋进力量。”黄崖洞文化旅游区负责人吴定旺说。

景区与多家党政干部学院合作,研发《6:1的背后》等红色培训课程,通过访谈教学、现场教学、视频教学、课堂教学,在寓教于游中,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先辈们为了革命胜利流血牺牲,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通过研学,我们深切感受到先辈们的革命大无畏精神,更加坚定了我们追求理想信念、将来报效祖国的决心和信心。”一位来自长治职业技术学院的学子写下感悟。

自然风光,震撼人心。

/

赤壁丹崖、如屏如画,奇峰、幽谷等山岳景观典型独特,单斜山、墙状山等国内罕见,砂岩岩洞阔大深邃,瓮圪廊、龙门夹、天外天等10余条峡谷群岩壑高深,黄崖洞文化旅游区是一座天然的地质博物馆。

林荫如盖、叠瀑成群,集太行山的壮美风光和丹霞地貌于一体,绿色资源极其丰富的黄崖洞,是国家级森林公园,素有“太行画廊”之称。

“进入景区,似乎一不小心跌进了人间仙境。”游在黄崖洞文化旅游区,作家李娟娟不禁称赞。

严冬时节,搭乘小交通专车,一路疾驰在峡谷中,沿途风景后移,心情早已迫不及待。穿越隧道电梯,就进入善陀景区。漫步其间,游览千年古刹善陀寺,探访“天上人家”——善陀古村石屋错落,感受太行山下诗意生活。

搭乘翻山缆车,凌空而起,壮美山峰尽收眼底。无需特意构图,轻按快门,美景自成。穿越龙门夹,再过“一线天”,抵达三岔口。乘坐仿制的装甲运兵车,车辆轰鸣,铁甲生风,带来沉浸式体验。位于半山腰的黄崖洞物资仓库尚未完全开放,但这壁立的群山,仿佛在默默讲述着硝烟弥漫的过往。

文旅融合,兴业富民。

走出黄崖洞文化旅游区,太行一号旅游公路蜿蜒伸展。公路两侧,是一家家风格独特的农家乐、民宿。

正午时分,从景区驶出的私家车刚在一家名为“黄龙客栈”的民宿前停下,老板娘刘雷红已经迎了出来,笑意盈盈地引着游客进入大厅。

刘雷红家住上赤峪村,她经营的店铺是黄崖洞文化旅游区附近较受欢迎的农家乐之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黄崖洞,我们开了十几年的饭店,过上了守在家门口就能挣钱的好日子。”刘雷红喜不自禁。

如今,刘雷红依靠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将当初的一家小饭店,发展成为集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民宿,一年毛收入可达300多万元。

“除了开农家乐、民宿,周边村还有200多人在黄崖洞文化旅游区上班,守家在地有钱赚。”上赤峪村党支部书记栗水贤介绍。

/

吃上“旅游饭”,增收路更宽。近年来,黎城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快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下赤峪村、上赤峪村及小寨村依托本地自然、历史和人文资源优势,聚焦黄崖洞、小寨两大红色文化游片区,整合黄崖洞文化旅游区、壶山温泉,打造红色旅游和美乡村集群,走出一条因旅而美、因旅而富的发展之路。

红色铸就文化底蕴,绿色扮靓发展底色。黎城,“红绿融合”泼墨乡村振兴新画卷!(常珍珍 徐姗)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邮箱:sjdskx@163.com),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返回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日报山西广播电视台
关于我们 | 投稿邮箱:sjdskx@163.com
本网站由三晋都市融媒体版权所有  晋ICP备19005799号-1
公安备案号 1404020200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