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三晋都市融媒体 > 都市夜话 > 都市夜话

云冈石窟第16窟启动数字化保护

更新时间:2022-06-11     来源:山西日报

6月10日,云冈石窟第16窟及16-1附属窟的数字化保护项目开始为期2个月的外业采集。该项目是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与云冈研究院共同合作的公益性石窟保护类项目,以云冈石窟第16窟及16-1附属窟为对象,采用三维激光扫描、近景摄影测量等技术,对洞窟进行高精度、非接触式的采集,建立完整的数字化档案,为数字化保护、研究及展示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

▲第16窟及16-1附属窟数字化保护项目现场

第16窟位于云冈石窟早期洞窟“昙曜五窟”最东端,洞窟呈平面椭圆形,穹隆顶。主尊为立佛像,高13.5米,波纹状发髻,面貌俊秀,褒衣博带,身材挺拔,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窟内整体布局严谨,雕刻精美。壁面大面积安排了千佛的造像,这也是云冈早期洞窟的一大特点。

第16窟窟门外东侧有一附属洞窟,编号为第16-1窟,该窟北壁三层龛像中,上层中间龛、中层东侧二龛,3个佛像龛均成为不规则的大窟窿。据介绍,这样的窟窿并非自然风化坍塌,而是在20世纪上半叶惨遭盗窃的典型例证。在长期以来风化、水蚀等自然原因以及人为破坏等影响,第16窟石窟数字化保护迫在眉睫。

/

▲云冈石窟施工现场

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此前向媒体介绍,云冈石窟数字化工作于2003年起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壮大,已初步建立起数字云冈档案。而此次保护项目是2020年启动的 “数字重生——丝绸之路沿线石窟寺数字保护项目”的具体实施。去年9月,该项目在云冈石窟启动,饱经风化与水害侵蚀的中国石窟寺,开启探索数字化“重生”的可能。

这也是云冈石窟复原第16窟首次尝试文物数字化回归。“我们希望以16-1窟数字化项目开始这样的工作,让大家在云冈看到更多更完整的石窟。将来的展示方式也许会用AR增强现实技术,游客可以看到现状是什么样,而过去呈现完整又是什么样,这样形成对比更有意义。”云冈研究院数字化研究室宁波介绍。

/

▲2020年9月,“数字重生——丝绸之路沿线石窟寺数字保护项目”启动现场

首批项目围绕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开展,探索更多技术加持的数字化保护利用方式。其中云冈石窟16窟项目在腾讯公益平台上获得了广泛关注,公众积极筹款,其中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为项目捐赠400万元,体现了社会力量共同积极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

“数字重生——丝绸之路沿线石窟寺数字保护项目”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发起,旨在长久保留石窟寺文化遗产,对丝绸之路沿线石窟寺进行抢救性保护,通过数字技术助力文物保护、研究和展示利用方面的探索,通过社会力量支持石窟寺价值阐释和传播推广工作,呼吁更多人关注并参与到石窟保护中。(记者:侯琎 / 通讯员:吴佳丽)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邮箱:sjdskx@163.com),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返回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日报山西广播电视台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2555    投稿邮箱:sjdsblfl@163.com
本网站由三晋都市融媒体版权所有  晋ICP备19005799号-1
公安备案号 1404020200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