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三晋都市融媒体 > 都市夜话 > 都市夜话

永乐宫正在“活”起来

更新时间:2021-07-12     来源:山西日报

  省城的这个周末,若说什么比伏天高温还火热,那一定就是“永乐宫”。

  7月8日、9日,舞台剧《永乐宫纪事》在山西大剧院连演两场,场场爆满,永乐宫搬迁的往事,令现场观众动容。

  7月10日,为期三个月的“观妙入真——永乐宫保护与传承特展”开展,人们趁着周末,纷纷前往山西博物院,欣赏永乐宫格局完整的宫廷式建筑、精妙绝伦的壁画艺术和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

  从舞剧到展览,永乐宫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近,显示了运城市乃至山西省在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的成效。

回溯:把永乐宫搬走,分为几步

  永乐宫位于山西省芮城县,创建于公元1247年至1368年间,是我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大、最为完整的道教宫观。因其原址位于修建三门峡水库的计划淹没区内,1957年2月,国务院批准对其整体搬迁保护。舞台剧《永乐宫纪事》讲述的就是搬迁中的故事。

/

▲《永乐宫纪事》亮相山西大剧院

  把永乐宫搬走,总共分几步?公开资料显示,永乐宫的“乾坤大挪移”,经过了勘察、测绘、设计、选址、临摹、加固、揭取、迁运、复建等步骤,直到1966年8月才全面结束。

  为最大限度保护古建筑,专家团队对永乐宫进行了基础加固、防潮处理、建筑修整补配等操作。

  壁画是永乐宫“一绝”,当年搬迁时,面积达1000余平方米的壁画,被切割成341块揭取下来运至新址,又经过拆装、铲薄、施胶绷布、上架、安装上墙、修筑外墙等工序,才得以华彩再现。

/

▲永乐宫壁画搬迁(资料图)

  永乐宫整体搬迁,在古建筑特别是壁画易地搬迁保护的组织形式、保护理念、工程技术等方面开创了先河。永乐宫壁画完整保存至今,就是对当年搬迁和修复工作的最好检验。

  十年成“宫”记,浓缩在两小时的舞台剧中。总导演左青介绍,《永乐宫纪事》结合蒲剧、歌剧、舞剧、话剧、乐舞等多种艺术形式,再现壁画搬迁过程中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辛付出。观众王蕊从演出中读懂历史,“看完表演以后特别想去永乐宫看一看,实地感受历史文物魅力。”

保护:打出“文保”组合拳

  过去的搬迁是为了保护。如今,随着文物保护理念的提升和新技术的应用,永乐宫再焕光彩,保护工作再上层楼。

  今年6月,永乐宫搬迁以来的首次壁画修复工程全面启动。本次工程,将对永乐宫壁画存在的脏污、颜料层起甲等病害问题进行修复,预计工期两年。

/

▲永乐宫

  在此之前,永乐宫还采取了许多预防性保护措施:最近4年来,运城市先后投资1500余万元,为永乐宫所有古建筑安装防鸟网,彻底解决了鸟害问题;修缮改造永乐宫壁画实验室、图书室、监测室,安装壁画颜色监测系统;完成壁画数字化采集工作……

  面对丰富的文物资源,为延伸产业链条,运城市委市政府积极推动解州关帝庙、万荣李家大院、环盐池文物、永乐宫文管所的体制机制改革。

  在永乐宫重构性改革中,永乐宫文管所升格为永乐宫壁画保护研究院,专门负责永乐宫壁画保护研究工作。同时,永乐宫本体以外的区域移交给芮城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专门的经营性文旅公司,推动永乐宫文化旅游开发进入快车道。

  永乐宫壁画保护研究院院长席九龙表示,接下来的文物工作,将从大保护、大研究、大展示等多个角度展开,向着全省一流的目标迈进。近期,永乐宫方面还将与省内外高校、文保单位一起,组织研讨会,为永乐宫“号脉”,广开思路,谋求合作,探索文物保护办法。

传承:科技来了,文物“活”了

  六十多年前,永乐宫依靠人力、物力,从原址搬迁至20公里外的现址。六十多年后,永乐宫若想“走”出芮城,“走”出山西,行至更远,就需要现代技术手段的加持。

/

▲观妙入真——永乐宫保护与传承特展

  永乐宫壁画中的精华为《朝元图》,描绘的是群仙朝谒元始天尊的情景,总共绘制了286个人物形象。“观妙入真——永乐宫保护与传承特展”上,该幅壁画经3D打印技术复刻,以原比例大小呈现在观众眼前。壁画细腻的笔触,传神的形象,就连搬迁重组时的接口、时间留下的斑驳痕迹,都清晰可见。

  特别的是,这一区域设置了AR识别集卡游戏,引导观众分辨壁画中的角色。观众可在手机端进行游戏的同时,读取角色信息,获取丰富的《朝元图》“知识点”。

/

▲数字修复、动画呈现的壁画,色彩更鲜亮

  “不同于过去以静态为主的展览,如今,我们注重增强展览的互动性,增强观众的体验感。”席九龙介绍,展览还利用数字修复技术,对部分壁画进行色彩还原,并以动画的形式呈现,多手段展示文物承载的文化内涵。

  山西作为文物大省,在文物与数字科技融合方面进行了许多尝试。走上数字化之路的云冈石窟,开启3D原比例打印石窟“行走世界”的步伐。太原天龙山石窟,也利用沉浸式影院、幻影成像、3D投影、VR石窟探险、全息影像等形式,还原石窟被盗凿前的样貌,展现天龙山美轮美奂的石窟艺术。可以说,数字化已成为文物保护、研究和传承利用的一大方向。“在本体保护的基础上,数字化保护及其成果应用,真正让文物‘活’起来,让更多人共享文物保护成果。”席九龙说。

  让文物“活”起来,手段可以是多种多样。数字化是一种方式,而舞台剧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活化利用。运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王志峰表示,《永乐宫纪事》就是尝试将艺术与历史相结合,让美丽的壁画“走”出永乐宫。

  《永乐宫纪事》亮相太原,永乐宫文物首秀并州……永乐宫的光彩,不仅仅属于运城和山西,未来,永乐宫迈出的步伐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快。无论如何,永乐宫“走”出来,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走”进去。(采写:耿鹤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邮箱:sjdskx@163.com),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返回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日报山西广播电视台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2555    投稿邮箱:sjdsblfl@163.com
本网站由三晋都市融媒体版权所有  晋ICP备19005799号-1
公安备案号 1404020200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