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看“宝贝”——三彩珐华镂雕人物故事罐
更新时间:2021-05-25 来源:上党晚报
三彩珐华镂雕人物故事罐
精心雕琢的历史印记
走进长治市博物馆《长治古代琉璃陈列》展厅,目光会不自觉地被“它”吸引。虽饱经沧桑,但依然掩藏不住“它”由内而外透露出的古朴雅致与美轮美奂。蓝、白、青、紫色的外衣衬托出“它”的神秘之感,它就是明代三彩珐华镂雕人物故事罐。
三彩珐华镂雕人物故事罐
“珐华”于很多人来说,充满了陌生感。但若得知它与“琉璃”相关,便有了些许亲近。珐华,创于元代,又名法花、粉花,是一种低温釉陶。珐华光听名字,就带有一种清雅又不失单调的美感。珐华是在琉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代中期以后,珐华在山西晋南、晋东南地区一带盛行,最为有名的是长治和晋城。珐华器与琉璃器最大的区别是在釉中添加草木灰,也就是牙硝釉,釉色透明见底中温烧成,其它的成分和琉璃大体相同。
藏于市博物馆的这件构造精巧、工艺精湛的明三彩珐华镂雕人物故事罐高40.53厘米,口径16.7厘米,腹径35.42厘米,底径18.13厘米,于1979年在原郊区罗家庄征集而得。该罐有双层腹壁,腹部外层镂雕人物和树石纹饰,共分四层:一层为祥云和仙鹤,二层为山石和林木,三层为武官出行的盛大场景,四层为凸出的装饰花纹。通体施蓝、白、青、紫色釉,形体较大,胎体套烧,工艺水平极高,图案复杂,富立体感,色彩深厚浓艳。体现了明代上党地区珐华器高超的工艺水平,为明代珐华器之杰作。
观此器物,无不为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所折服。如此精致,是如何烧制而成的?市博物馆讲解员杨艳英告诉记者,长治珐华为陶胎或缸胎,受唐三彩和宋三彩的影响,在装饰技法上,珐华普遍采用了压模、捏塑、刻划、贴花、镂雕等传统手工技法,先高温烧成素瓷,然后再在胎上浇釉作底色,釉水干后再剔出花纹、图案,填上所需彩釉,最后再次入窑以800°低温烧制而成。
为了让人更容易理解珐华器的烧制过程,杨艳英还举个个简单的例子。就像现在人们过生日时吃的奶油蛋糕,糕点师傅在做奶油蛋糕时会把调制好的奶油灌入袋中用以裱花,而这个裱花的过程就是利用了挤、压、捏等手法。同样的道理,大家看到的三彩珐华镂雕人物故事罐也采用此法,将软硬适中的泥灌到袋子里后,沿着罐体采用压、捏、挤、掐的手法制作而成,最后再用雕、刻、贴等方式精雕细琢而成。
正因如此,它才显得富有立体感,更加生动而鲜活。这件琺华罐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刻画生动而细腻的人物部分,仔细端详,一行人马、浩浩荡荡、徐徐前行。无论是坐于马上悠然前行的武官,还是手举依仗左右顾盼的兵士,或驻足、或下蹲、或表情严肃、或怡然自得。应是一个艳阳高照的上午,林木茂盛,一行人马从历史的长河中悄然走过,消失在远方……
此刻,时间仿佛已凝固,历史被永久定格。
被定格的历史以精湛的雕刻技艺被铭刻,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走进了现代人的生活。
许多珍贵的文物跨越时间的长河流传至今,仍栩栩如生,被世人所喜爱,除了它精湛的工艺之外,还有它对当时人们生活的真实再现。据了解,在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器上就出现了透雕的纹饰, 透雕纹饰在汉代到魏晋时期的各式陶瓷香熏上得到充分表现。明、清时期透雕技术已经发展成熟。这件三彩珐华镂雕人物故事罐充分展现了透雕技艺的炉火纯青。
面对这件三彩珐华镂雕人物故事罐,我们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当地明代的人物、树木、花卉;看到了人物所穿的服饰,每片叶子的样子;看到了那个时代的色彩、情绪以及许许多多。像在读一本古典小说,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像在欣赏一幅画卷,车马喧嚣从面前走过;像在听一支交响曲,演奏着我们久远的记忆。
此刻,历史被镌刻成永恒。(记者:李茹 / 摄影:田雨)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邮箱:sjdskx@163.com),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