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成成中学——举校从戎战沙场 红色基因代代传
更新时间:2021-02-25 来源:山西日报
图为耸立在校园内的成成中学师生抗日游击队纪念碑。山西日报记者丁园摄
太原市成成中学校园内,耸立着一座醒目的纪念碑——成成中学师生抗日游击队纪念碑。站在碑前抬头凝望,栩栩如生的抗日群雕令人肃然起敬。风从耳边呼啸而过,仿佛又听见了响亮的号角、激昂的演说,战火纷飞中的青年战士,在眼前慢慢清晰起来……
举校从戎,驰骋晋西北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先进知识分子秉持“教育救国”理念兴起办学热潮。1924年7月,北平师范大学山西籍校友取《中庸·自成》中“成己成人”之意,在太原创办了一所私立中学,成成中学由此诞生,并在建校初期以勤俭创业、严格管理、师资雄厚、成绩优异而蜚声三晋。
走进校史馆,一幅幅图片记录了成成中学往昔的峥嵘岁月。20世纪30年代初,一批共产党员教师陆续来到学校任教,先后成立了党支部及党的外围组织,革命工作如火如荼展开。“他们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传播进步思想,引导大批青年走上爱国救亡道路。特别是从武新宇担任第二任校长以后,成成中学的领导权逐渐掌握在共产党手中,学校成为山西地下党的红色堡垒。”成成中学党委办公室主任靳晓东介绍道。
“一二·九”运动后,成成中学成立了“成中抗日救国会”,此后陆续开展了一系列的抗日救国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成成中学师生提高了思想认识,丰富了实战经验,为举校从戎反侵略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全面侵华,八路军东渡黄河参加抗战,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中共山西省工委三大机关进驻成成中学。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彭德怀、贺龙、徐向前、杨尚昆、彭真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在校园留下了工作、生活的足迹。当时的成成中学,已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华北抗日前线的指挥部。
8月,受战事影响,成成中学整体搬迁至清源县城。同学们半天上课,半天参加爱国救亡活动——撰写文章、印制传单、出版刊物、发表评论。他们誓死不做亡国奴,随时准备奔赴抗日前线。
成己成人的大义铸就了革命年代的壮举。1937年10月10日,经周恩来批准,成成中学成立师生抗日义勇队;11月,改编为成成中学师生抗日游击队;12月,改编为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刘墉如校长任支队长,开赴晋西北抗日前线,与八路军120师并肩作战,参加了收复晋西北七县城的战斗,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全国青年运动的一面旗帜”。
一所普通中学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从校长到师生举校从军、共赴国难,这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创造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奇迹。作家周立波在《师生游击队》一文中曾谈到:“这些学生和先生的确值得人尊重。他们不但没有逃难,而且背起了武器。他们胸前佩着的两个黄色手榴弹,表现了他们的英勇,他们的脸色完全黑了,不像书生,真像战士。”
行军途中。 成成中学供图
艰苦卓绝,血沃大青山
校史馆墙上悬挂着一幅幅黑白照片,上面是一张张青春甚至稚嫩的面庞。爱国之情、一腔热血,让师生们选择了一条不同于以往读书人的报国之路。
从课堂到战场,需要转变的不仅仅是思想,更是自我的坚持:长夜行军,忍饥挨饿,扛着和自己差不多高的枪行走,疲惫可想而知;枪林弹雨中,既要保护好自己,又要奋勇杀敌,危险可想而知……经历无数艰难险阻,磨练让这些十几岁的孩子们真正实现了由学生到战士的转变。
1938年,党中央作出了建立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战略决策,并组建八路军大青山支队。随后,四支队与八路军大青山支队一同北上挺进绥远,跋山涉水千余里,突破日寇的重重堵截,将抗日的旗帜插到了大青山上。
大青山地区峰峦起伏、山大沟深,地势十分险要。党中央作出组建大青山骑兵支队的指示后,四支队师生一方面在战斗中配合主力部队缴获了大批战马,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自己有文化、善于沟通的特长向爱国绅士等募捐,很快解决了马匹、鞍具问题,并经过严格的训练,最终组建了一支精干的骑兵部队。1941年,游击第四支队正式改编为八路军大青山骑兵支队独立营。
在大青山7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师生们的足迹踏遍了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绥中、绥西、绥南和绥东土地。在敌我战斗频繁的岁月里,部队白天在山上隐蔽,夜间下山转移,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人不脱衣、马不卸鞍,为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发展直至取得抗日战争最后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是一支特殊的武装力量,里面有父子兵、兄弟兵,其中就包括广为人知的“阎氏三兄弟”。
“我父亲本来不是独子,但一场抗日战争还没有结束,他却变成了独子。”阎氏三兄弟的侄女简杨在《青山何处埋忠骨——为忘却的历史》中写道,“伯父们离家时,只是三个连二十岁都不到的年轻人……而他们,却想把一个国家即将灭亡的痛苦和耻辱,分担在自己年轻的肩上。十八岁,十九岁,二十二岁,是人生的锦绣年华。有的人用无知的挥霍度过,有的人用摸索的迷惘度过,三位伯父却选择了用舍生取义的壮烈度过。”
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成成中学师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投笔从戎、共赴国难,整建制地组成师生抗日游击队,转战晋西北,进军大青山,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气吞山河的爱国主义华章。抗日战争期间,成成中学师生共参加大小战役300余次。如今,在内蒙古武川县井儿沟建有抗日纪念馆和纪念碑,许多忠骨就长眠于此。
追思怀远,步入新时代
“太原城,晋祠旁,有我成成读书郎;明德明理耀长夜,成己成人写华章。山河破,家国殇,投笔从戎举刀枪;先生学子赴战场,不雪国耻不还乡……”校史馆里摆放着一台电视机,用来播放电影《成成烽火》,抑扬顿挫的主题曲让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2011年,中央电视台拍摄了系列电影《成成烽火》,共10部。作为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献礼影片,电影讲述了成成中学师生投笔从戎、共赴国难的英勇事迹。其中,部分群众演员甚至就来自于当下成成中学的师生。
成成中学新生参观校史馆。 成成中学供图
“我看过这部影片。一入学我们就参观了校史馆,瞻仰了纪念碑,了解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深刻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在民族危亡、山河破碎之时,成成师生毅然决然走上战场,在我们这个年龄以青春和热血铸就了不朽的革命丰碑。新时代的我们定以先辈为榜样,肩挑复兴大任,再铸青春辉煌!”1810班梁元瑾激动地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近年来,成成中学立足丰厚的红色文化积淀,深入挖掘红色教育资源,深化课程思政理念,着力建设“讲好思政课赓续红色基因”党建特色项目,大力推动课程教材改革和校园文化建设,培植师生爱国爱校、求知求是的浓厚情怀。
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成成中学全面推进思政课实践,从思想政治课到语文、历史、地理等文科特点突出的学科,再到物理、化学、生物、体育等学科,从党员教师到普通教师,逐渐形成了“科科有思政课—人人上思政课—课课是思政课”的课程思政常态化局面。思政课将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修养提升贯穿始终,让课程、课堂、课业所承载的立德树人任务,教育、教学、教师所肩负的培育新人使命落地生根。成成中学对全市思政课的推进起到了辐射引领作用,并在省外产生了一定影响,近两年来共接待兄弟学校来访近百人次,开展省市讲座、送课50余节。
“以理想信念铸魂育人是学校党建工作的根本方向。”成成中学党委书记季禾充满信心地说,“学校坚持以学致思、以教立信、以育促行,通过构建多元教育载体,将红色基因这一学校的精神之根、文化之源,内化为全校师生的价值追求、立德之本,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记者:丁园)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邮箱sjdslfl@163.com),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