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辈子就做一件事 ——记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长治堆锦传承人闫向军
更新时间:2024-12-03 来源:市场信息网
在山西省长治市潞州区东狮子街,有一座充满古韵的庭院,里面坐落着一个特别的博物馆——堆锦博物馆,这种独特工艺制作的艺术作品吸引了众多参观者,他们纷至沓来,感受长治独有的文化、艺术之美。
守护这里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长治堆锦传承人——闫向军,他用自己的执着和热情,让长治堆锦这项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
一技傍身终身为业
闫向军出生于堆锦世家,他的父亲是原长治工艺美术厂的副厂长,主管堆锦设计与生产。还是顽童的时候,闫向军就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中,对堆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初中毕业,闫向军走进父亲工作的地方,成为一名堆锦学徒工,走上了堆锦技艺的学习之路。
从画稿到塑型,从染色到拼堆。闫向军说:“当时,就觉得能学门手艺,可以养活自己。没想到,半辈子就干了这一件事,堆锦成了自己终身的职业!”
长治堆锦的魅力在于它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它用丝绸锦缎、特殊纺织品、布料重新诠释传统意义上的绘画,“堆花如云、塑锦成画”,化平凡为神奇,变质朴为华美。
初学堆锦时,闫向军遇到不少挑战。因为传统的堆锦制作工序繁琐,从画稿、描稿、分拆、塑型,再到压纸捻、絮棉花、贴飞边、包丝绸、染色,每一步不仅需要制作人有良好的美术基础和多年堆制经验,还要有极高的技艺和耐心。闫向军回忆说:“有时为了完成一个作品,连续几天几夜伏在制作台前,任何一个细节都不敢马虎大意。”
然而,正是这些挑战造就了闫向军的精湛技艺。他的堆锦作品精细典雅,传统与现代融合、传承与创新共生,无论是花鸟的刻画,还是人物肖像的塑造,都栩栩如生。他的代表作、长治堆锦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金母元君朝元图》,从制图、选料、再到用色,历时两年多的时间才完成。从造型、到材质,再到一个个人物的鲜活样貌都印证着堆锦这门艺术的绝妙之处。
要发展就必须创新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传统文化逐渐以全新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当一次次博览会、文创会的展示中,堆锦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和喜爱后,闫向军看到了堆锦行业发展的新机遇。
他深刻地意识到,时代、文化的进步,对堆锦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长治堆锦要想走得更远,必须进行创新和发展。
创新意味着革旧!千年时间的沉淀,一代代匠人实践磨砺出的技艺,要提出质疑、进行改造?闫向军面对的不仅仅是同行的否定嘲笑,还有市场的冷眼相看。
堆锦产品易风化、不能长期保存,他多次拜访材料专家,反复试用新的材料,新的制作方法和生产流程;堆锦制作工艺繁琐细腻,工期长、效率低,他研制新的制作工具,对传统工艺和技法进行改革。最终,他成功地实现了保持长治堆锦技艺原有艺术风貌的手工制作规范化批量生产。
把这门艺术传承下去
闫向军说:“做好堆锦,是为了让这项技艺长长久久地传下去,传下去,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能够了解我们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文化!”
为了更好地宣传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闫向军多方筹资建设了“长治堆锦博物馆”,集中展示多年研究成果与收藏,宣传长治本土文化与特色技艺。博物馆每年接待参观人员上万人,成为传播长治历史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闫向军还与长治学院等各大院校合作,开设实训体验等课程,亲自教授,将堆锦技艺传授给更多年轻人。
面对未来,闫向军信心满满。他表示,将继续致力于长治堆锦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一份光,献一份热。(黄丽慧 李雨珊)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邮箱:sjdskx@163.com),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