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矛盾化解在“最初一公里”
更新时间:2024-05-10 来源:山西晚报
近年来,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人民检察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全要素办案”工作理念,从源头预防、精细办案、多元化解着手,探索完善诉源治理新模式,推动矛盾纠纷在法治轨道化解。
聚前端、重预防,做深做实诉源治理
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检察院制订为民办实事清单,确定特殊群体司法救助等7项检察为民实事,设立派驻公安机关检察室、派驻看守所检察室、驻法院“便民联系点”“人大+检察”公益诉讼联系点等场所并推动实质化运行,持续加大线索发掘力度。同时,探索建立“检察官+网格员”“检察官+民事检察联络点”、公益诉讼案件线索奖励举报制度,将法律监督触角延伸至矛盾始发地、集中点,打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最初一公里”。
发挥检察建议“抓前端、治未病”的作用,该院针对日租房管理、未成年人保护等社会治理问题制发检察建议,督促被建议单位加强管理、建章立制。主动履职,向县委政法委请示汇报,推动将检察建议落实情况纳入法治建设考核,提升建议刚性,强化前端治理、源头预防。
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检察院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常态化推开法治进校园、联企服务、送法下乡、公众号普法,持续增强群众法治意识。开展矛盾化解进家庭、进村社、进法庭活动,将解决案件矛盾变成群众家门口的法治课堂。在办理郭某某抚养费纠纷支持起诉案时,该院将检察听证搬进法院派出法庭,邀请承办法官、资深调解员、律师、相关单位代表参加,共同解决难题,促进矛盾圆满化解。
精办案、重说理,质效双优定分止争
案件质量是诉讼纠纷有效化解的基础,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检察院创新提出“全要素办案”理念,制作案件流程检视卡,列明办案过程中可能涉及的社会治理类、法律监督类、制度规范类243项工作要素,以逐案对照打卡检视的方式引导检察人员从治罪思维向治理思维转变,努力在检察监督办案中实现“三个效果”有机统一。通过办案自评、案件评查他评、检察官联席会议讨论等方式,评估是否具有涉检信访风险、程序瑕疵等,做到提前预测、研判、防控、化解,从“被动应对”变为“主动掌控”。
该院充分发挥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办公室作用,采取重分析、多介入、严审查、细引导的有效举措,把好案件证据第一关。实行审查逮捕案件引导取证全覆盖,制订量化评估指引方法评估羁押必要性,降低诉前风险。建立案件分层分时介入机制,推动案件繁简分流,2023年该院一审公诉案件平均办案时长为23.88天,为全市最优。
优化宽严相济与认罪认罚从宽、刑事和解制度的“互动结构”,晋城市泽州县检察院将解决矛盾纠纷、修复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融入办案过程,开展全方位释法说理,积极促成社会关系有效修复。在办理嵇某某故意杀人案时,该院建立健全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第三方参与的矛盾化解组织体系,充分运用提前介入、司法救助、检察建议等职能,顺利推动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用心解、重实效,实质性化解涉法涉诉纠纷
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检察院以严格落实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制度为主线,用好12309检察服务中心整合业务咨询、案件受理、群众接访、检务公开等对外业务,推出部门联合接访点、简易听证角、信访值班律师席位、申诉绿色通道等便捷服务,建立跨部门共同接访机制,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2022年来,该院共办理信访案件145件,均做到7日内程序性答复、3个月结果性答复,通过控申部门与第三检察部联合接访快速办理支持起诉案件,线索成案率达100%。
结合“四下基层”活动,该院通过回访案件当事人,持续跟踪问效,零距离交流沟通,扎实推动矛盾纠纷有效化解。做实公开听证,搭建当事人之间、当事人与司法部门之间面对面沟通交流的平台,以广泛社会参与推动定分止争。对因案致贫的被害人或被害人家属,积极开展司法救助,做到既解“法结”又解“心结”。2022年来,该院共听证案件183件,司法救助61人,发放救助金70余万元。
探索“多方联动、优势互补、多赢共赢”的复合办案模式,泽州县检察院与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行政复议局、乡村振兴局、妇联等部门会签《关于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协作配合意见》《关于共同推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实施办法(试行)》等协作文件,建立信息共享、案件线索移送机制,院领导定期到行政机关坐班接访,进一步拓宽案源渠道,凝聚源头化解合力。(郭志平 宗媛媛)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邮箱:sjdskx@163.com),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