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山西的龙泉龙骨龙门
更新时间:2024-04-07 来源:山西晚报
三晋大地,表里山河,物华天宝,是著名的集科研、考古、制药于一体的三栖明星“龙骨”之乡,还有全省数不尽的龙泉寺与岩溶大泉,更有中国典故与寓言于一体的黄河龙门。
龙作为传说中能兴云吐雾、隐介藏龙、兴云布雨的一种神灵,自古就与水和泉的分布和形成紧紧结合在一起。山西是我国的岩溶大省,全省拥有19个岩溶大泉以及由此而衍生的无数个龙泉寺。以太原西山为例,拥有兰村泉和晋祠泉两个岩溶大泉,而由南到北有太山龙泉寺、神堂沟龙泉寺、下水峪龙泉寺等多个龙泉寺,本质上都是岩溶大泉出水点,古人予以神化,称之为“龙泉”。假如视域上升到整个汾河和吕梁山、太行山,那全省称之为龙泉的地方更是数不胜数,有五台山台怀镇龙泉寺、临汾龙泉寺、寿阳五峰山龙泉寺、灵丘县龙泉寺、和顺松烟镇龙泉寺、阳曲县龙泉寺、晋城海会龙泉寺、长治南王庄龙泉寺等等。其折射出山西缺水的现实,以及产生的百姓对水的崇拜和渴望乃至逐渐神化。而专门祭祀龙王的庙宇也随即而生,如临汾的龙子祠,以及由此而命名的龙子祠泉;汾河源头的雷鸣寺泉等。
第三纪距今时期,在山西省保德和榆社一带曾经生活着大量三趾马、黄河象、大唇犀等古生物,后来随着地层的快速堆积,这些古生物逐渐被埋藏在地层中,形成古生物化石。这些古生物化石,在现代古生物和生物地质学传入之前,一直被称为“龙骨”,即龙的骨头。龙骨是我国中医的一种传统药材,具有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止血止痛等功效。龙骨在我国广泛分布,尤其在甘肃、陕北、山西等地黄土高原地区第三系红粘土中广泛分布。其中山西作为龙骨产量大省,又以山西忻州的保德县和晋中盆地的榆社县最为著名,并直接成为了我国新生代生物研究上保德三趾马动物群和榆社生物群的形成与命名。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李白的这首诗歌描写了黄河从西到东、决入昆仑、咆哮万里、终抵龙门的壮观场面。在我国,鲤鱼跳龙门和禹凿龙门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是您知道龙门到底在哪儿吗?没错,就在咱们山西省河津市黄河龙门峡谷—古龙门所在地。万里黄河在从内蒙喇嘛湾拐弯后改为北南走向,自河口镇冲入晋陕大峡谷,襟吕梁带陕北,在鄂尔多斯高原和晋西吕梁山之间川流而下,一路披荆斩棘,过老牛湾、越龙口、跨天桥、跌碛口、壶口、孟门、石门,浩浩汤汤,直至冲出龙门,进入河东泛流区。龙门是黄河的咽喉处,也是最窄处,最狭窄处极限距离仅40米宽。因为两岸相对如门,传说唯有神龙可越,故为龙门。相传鱼跃龙门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大禹凿通龙门治黄河水患的故事也发生在此地。
“鱼跃龙门”和“禹凿龙门”的故事,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为人先、不惧自然艰险、敢于奋斗的精神面貌,因此龙门也被称为华夏文明第一门。(刘汉斌)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邮箱:sjdskx@163.com),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